行業(yè)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兩個多月來,審計署兩度揭露地方財政數據造假。
6月20日,審計署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跟蹤審計發(fā)現的主要問題》顯示,江西、云南、貴州、青海、湖北6省份的10 個市縣(區(qū))虛增 2017年財政收入 17.59 億元。
而兩個多月前,審計署公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顯示,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虛增財政收入5億元。更早些時候,遼寧和內蒙古也曾自曝財政數據造假。
公開造假手法
審計署詳細披露了上述地方政府財政數據造假手法,包括空轉、虛構應稅事項、先繳后返等。
空轉是最常見的財政數據造假手法。所謂空轉,是指財政部門先將財政資金以支出形式撥付到繳款單位或財政收入征收單位,然后再將這些單位收到的財政撥款以稅款、行政性收費等各種名義(無實際收入來源)再次征收入庫,如此反復循環(huán),形成財政收入虛增。
比如,審計署此次披露,去年江西省玉山縣通過將財政資金撥付至單位工作人員個人賬戶再以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繳庫方式,虛增財政收入 18788.5 萬元。
一些地方學校和醫(yī)院的經營收入也被繳入國庫虛增收入。比如去年湖北省咸寧市、潛江市財政局將教育收費及醫(yī)院診療費收入繳入國庫,虛增財政收入 33049.02 萬元。重慶市南岸區(qū)、奉節(jié)縣將學校教育收費繳入國庫,虛增財政收入8353.81 萬元。
地方政府還通過虛構應稅事項和納稅依據,虛增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收收入。
審計署公布,2017 年,云南省紅河州及蒙自市、建水縣,通過虛假轉讓城區(qū)道路、將企業(yè)經營性收入上繳國庫等方式虛增財政收入 97850.93 萬元。
另外,一些地方讓企業(yè)上繳稅款后,財政再以各種項目支出名義將稅款返還企業(yè)?;蛘弋斈晖瓴怀韶斦杖霑r,由財政借款給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上繳稅款實現財政收入的虛增,這部分借款通常在以后年度轉為支出利用財政結余資金進行消化。
2017 年,貴州鐘山經濟開發(fā)區(qū)通過所屬國有企業(yè),將財政撥款等資金作為土地增值等稅收收入繳庫及將收回存量資金作為其 他收入繳庫的方式,虛增財政收入 6570.6 萬元。
財政部此前在揭露遼寧省虛增財政收入手法時,也披露一個案例。即2011~2013年,遼寧省某縣對33戶企業(yè)以先征后返的方式返還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等2224萬元。
綜合施策防造假
地方財政虛增收入并非個案。此前《人民日報》報道稱,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累計虛增財政約占同期財政收入的近20%。為了擠掉當地財政”水分”,2015年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2014年同比下降達到33.4%,收入降幅約1000億元。
2018年初,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也承認自治區(qū)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經財政審計部門反復核算后,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曾告訴第一財經,虛增財政收入直接原因是經濟增速放緩后收入下滑,為了完成收入任務。而背后則是各級領導為了追求數字政績,往往年初定的收入任務偏高。
其實財政部近些年三番五次重申禁止地方財政數據造假。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也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財政數據造假最大的動機還是政績。
目前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地方黨政領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淡化GDP、財政收入等指標考核,更加重視高質量發(fā)展。
針對地方為了完成收入任務而造假動機,國務院2014年公布的《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根據經濟形勢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科學預測。通過弱化對政府收入預算的考核,來減少地方財政數據造假的動機。
由于不少地方過于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而虛增財政收入的地方會導致收支缺口縮小,中央的均衡性轉移支付規(guī)模也相應減小,從而弱化造假動機。
監(jiān)管也在強化。財政收入質量已經成為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的日常監(jiān)管重點,審計署也一直將虛增財政收入作為監(jiān)管點。而人大也加大對此監(jiān)管,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jiān)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人大要強化對政府預算收入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推動嚴格依法征收,不收“過頭稅”,防止財政收入虛增、空轉。